不规则上料输送线是一种针对异形、多规格、无序堆叠产品的智能化输送与检测系统,通过3D视觉定位、柔性链板输送及高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的协同作业,突破传统输送线对产品规整性的依赖,实现杂乱工件的自动分拣、定向排列与精准检测。该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、五金件、电子元器件、注塑件等行业的来料检测与分选环节,解决人工上料效率低、一致性差等痛点,助力工厂实现无人化、柔性化生产升级。
· 作用:容纳杂乱堆放的工件,初步分散并输送至视觉检测工位。
· 技术方案:
o 柔性振动盘:
§ 超声波微振动技术,振幅可调(0.01-0.5mm),避免工件损伤。
§ 支持金属、塑料、陶瓷等材质工件,兼容尺寸范围5-500mm。
o 智能料仓:
§ 多级滑道设计,防止工件堆积卡料。
§ 配备光电传感器,实时监控料位并触发补料信号。
· 功能:识别杂乱工况下工件的精确位置、姿态及表面缺陷。
· 技术实现:
o 硬件配置:
§ 3D结构光相机:分辨率0.05mm,扫描速度≤1秒/件。
§ 多光谱光源:消除反光干扰,增强纹理识别能力。
o 软件算法:
§ 点云处理:重建工件三维模型,计算抓取中心与角度。
§ AI分类: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(划痕、变形、缺料等),准确率≥99.3%。
· 设计特点:
o 可变节距链板:通过电动调节机构改变链板间距(50-300mm),适配不同尺寸工件。
o 多级分流设计:
§ 直角转向器:90°分流,节省空间。
§ 顶升移栽机:将工件转移至不同检测通道。
· 耐候性:
o 链板材质:不锈钢/工程塑料(耐油、耐腐蚀)。
o 驱动方式:变频电机+精密齿轮箱,速度0.2-2m/s可调。
· 角色:执行抓取、翻转、定位及不良品剔除。
· 技术规格:
o 重复定位精度:±0.02mm(适用于精密电子件)。
o 末端执行器:
§ 自适应气动夹爪:支持异形工件抓取(如真空吸盘+机械指复合设计)。
§ 快换接口:30秒内切换夹具,适应多品种生产。
· 智能路径规划:
o 碰撞检测算法:避免机器人运动轨迹与设备干涉。
o 动态避障:通过力传感器实时调整抓取力度。
· 功能模块:
o 尺寸测量:激光传感器检测工件长/宽/高公差(精度±0.01mm)。
o 表面质检:线阵相机扫描划痕、毛刺、氧化斑等缺陷。
o 重量分选:高精度称重模块剔除超重/欠重工件。
· 分选执行:
o 气动推杆:将不良品推入废料箱。
o 机器人协同:复杂缺陷工件转移至复检工位。
1. 无序上料:工件通过振动盘或料仓分散至输送线,初步排除堆叠状态。
2. 视觉定位:3D相机扫描工件群,生成抓取点坐标并发送至机器人。
3. 机器人抓取:根据视觉指令抓取工件,调整至统一姿态放置于链板线载具。
4. 定向输送:链板线按预设节拍输送工件至检测工位,分流机构分配检测通道。
5. 在线检测:多传感器同步检测尺寸、表面、功能性能,数据实时上传MES系统。
6. 智能分选:合格品进入包装线,不良品由机器人或推杆剔除,支持分类回收。
· 高适应性:可处理30种以上不同形状/材质工件,换型时间≤10分钟。
· 精准率提升:3D视觉定位误差<0.1mm,检测漏检率<0.05%。
· 高效协同:机器人节拍≤3秒/件,输送线效率达1200件/小时。
· 数据闭环:检测数据与生产批次绑定,支持质量追溯与工艺优化。
1. 汽车零部件厂:发动机缸体、齿轮等铸件毛坯的来料分选与缺陷检测。
2. 3C电子制造:手机壳体、连接器的外观质检与尺寸筛选。
3. 五金加工:螺丝、弹簧等标准件的混料分拣与公差检测。
4. 医疗器械:手术器械组件的高洁净度检测与无菌包装前处理。
1. AI自学习升级:视觉系统通过少量样本自主优化识别模型,适配新产品时间缩短50%。
2. 数字孪生集成:虚拟调试技术预演产线布局,降低现场部署风险。
3. 人机协作深化:协作机器人(Cobot)与人工混合工作站,处理极端复杂工况。
4. 5G边缘计算:视觉数据处理延迟降至10ms级,提升实时响应能力。
不规则上料输送线通过“视觉感知-智能决策-精准执行”的技术闭环,破解了非标工件自动化处理的行业难题。随着柔性制造需求的增长,该系统将成为智能工厂实现多品种、小批量生产的核心装备,推动制造业向更高阶的智能化、数字化迈进。